文|joanne 李瓊芬

「員工指導」或「教練式領導」是企業訓練中點播率最高的主題,有些企業每年為主管開課,但主管仍用其原始本能指導員工,主管很努力,員工不開心,反應在現實結果上就是離職率居高不下,以及主管的有心無力。

我曾好奇,為什麼企業投資那麼多錢為主管安排課程,教主管coaching skills,然後期待奇蹟發生,最後卻像錢投入水裡,主管打回原形,回到工作中不是下指令要求就是討好迴避員工,想要應用所學卻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
我這個insights藍色主導,內在就是有一股柯南般的好奇,在不同企業現場明察暗訪,我發現三個阻礙成效的石頭。組織想要提昇主管「員工指導」「教練式領導」的能力,需要先思考。


主管需要學的是哪一個層次的員工指導?


教練課程
圖片來源:pixabay

主管日常與員工的互動,不外乎政策宣達、分派工作、工作教導、問題解決、培育發展、績效面談,以及日常關懷,這些互動會談有層次及難易度之分。

常見狀況一:知道但做不到

曾有企業邀請為主管上「教練式領導」,我接觸成員後,才發現他們連工作教導都不一定有做,甚至下指令表達自己的期待都無法講清楚說明白,更不用說有系統的提問引導員工思考。

還没有學會爬就想學跳芭蕾,對學習者來說是不切實際的期待,於是上課時知道,演練及工作中做不到,因為這個技巧跨越太大,無法體驗自己的進步,主管反而放棄不想學,回到用本能帶員工,反正過去這麼做是最熟悉的也活下來了。

協助主管們跨越這個障礙,此時更應該要一步一腳印,回到基本功,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意圖,把期待說清楚,先體驗自己的小進步,增加主管的自我掌控感。

常見狀況二: 不確定教練的目的

另一個常見狀況是一開始就不確定教練的目的,是問題解決還是心態改變的指導。

如果是問題解決指導教練,主管提問會著重在外在事物和情境,跟著故事的發展情節,以找到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。

如果目的在員工改變心態行為,主管提問設計會在員工本身的內在歷程,而且是跟著對方的主觀經驗及思考邏輯。

一般大家最熟悉用grow model,在insights discovery我們運用的是guide model,目的不同,問題解決的grow/guide和員工改變的grow/guide,提問的設計和路徑完全不同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主管上完課知道grow,卻無法很好的在工作中用grow提問。

此外,許多公司主管連問題解決的教練提問都没有做,平常只要求下指令,卻一下子要他們學習改變員工心態的教練提問,期待過高,少了搭橋舖路的過程,技巧很難實作上身。

問自己:主管工作中最需要學習的是哪一層次的指導?有没有什麼先修技巧需要先完成?

延伸閱讀:grow和focus教練提問技巧,輕鬆發揮提問的威力!

主管是否對他想要教練的對象,有細膩的觀察以及量身訂作的教練策略?


觀察
圖片來源:pixabay

帶過人的主管都知道,員工遇到坎過不去,大多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心態問題。尤其當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類似狀況,員工的慣性模式(pattern)就很明顯,惟有心態行為改變了,問題才不會重覆發生。

如果想要改變員工的心態行為慣性,在指導教練會談中讓員工產生2a – 自我覺察(awareness) 以及自我負責(accountability)是會談提問的核心

我常和主管進行同儕教練案例研討,無論什麼案例,最後主管們對他們眼中問題員工的評估都很類似,不外乎「缺乏信心」、「不夠主動積極」、「主觀意識強」、「自我感覺良好」、「情緒管理不佳」。

如果你手中只有槌子,你看到每個人都是釘子。

曾有位人資長在和我一次閒聊中笑談,「奇怪,大家都上了那麼多次coaching,怎麼和每個員工談的路數都一樣,最後搞不定就說這是公司規定。」

事實上,10個所謂主觀意識很強的人,他的內在情緒經驗邏輯有10種不同的樣貌,也有10種不同的動機,每個人需要自我覺察與自我負責的部分有著細膩的差異。

我曾遇見一位很有主見但被他人認為很難合作的戰將,他的insights偏好色是藍色主導,紅色第二,內在有某程度的菁英主義專家思維,認為人要努力不斷求進步,對於同事或部屬不好學、跟不上,只想跟他要答案,他就認為對方不努力,很生氣。

然而在他的行業,他的專家性格讓他在客戶面前很受信任,業績強強滾,他對客戶特別有耐心,卻對同事部屬無法給出同樣的耐心。

另一位也被認為主觀意識很強,他的主導色紅色,綠色第二,他很在乎速效及贏過他人,雖然公開場合不太主動表達自己意見,但私下鴨子划水動作多,對於自己落後有說不出口的焦慮,也不願示弱,也就顯得難和他人建立信任合作關係。

若你是主管,你的評估只是概括性、評價式的「主觀意識強」,可能最後就會想要影響他、放下他的主觀意識,但對這樣的人你只是用你的邏輯和他對作,完全行不通。

當你知道他們內在動力動機是不同的,你的grow/guide提問和路徑也會不一樣。當你愈了解一個人,你就愈能貼近當事人,找到他改變轉化的施力點。而且,每一個人都不一樣。

問自己:主管們是否有能力細膩觀察員工,並做出量身訂作的評估及會談策略?先有細膩正確的評估診斷,才有正確的處方治療。


主管上完課回到日常工作,他被指導教練的經驗是什麼?


工作日常
圖片來源:pixabay

這個命題和組織文化有關。我曾在多家企業上課,hr夥伴很辛苦,開課前要和主管的主管多次溝通,希望他們支持調訓,不要上課一半臨時叫人回去開會。

上完課回到工作會議中,主管的主管照樣review開罵,提問只剩下,「這怎麼回事?」「問題在哪裏?」「難道你没想過……?」

這就像一位學校老師教學生尊重他人很重要,是基本人性價值。結果同學上台報告,全班吵鬧没專心聽,老師大發雷霆,「跟你們講多少次,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,你們還是人嗎?」我們教的和我們做的不一樣,如此錯亂的經驗,學生學到的尊重是什麼?主管學到的指導教練又是哪一版?。

我觀察到很多企業有它獨特的文化,他們口中希望主管做的coaching,其實是期待主管影響說服員工,因為總經理也是這麼做,底下的一級主管都這麼被對待淺移默化學來。

「」一書中提到企業文化影響組織行為成熟度,也影響著績效表現。如果企業是依賴的文化,組織普遍的思維是「上司怎麼說我就怎麼做」,可想而知帶著這樣心態的主管學了指導教練技巧,在指導員工的現場也就容易下指令,所學全部丟水裡還毫無漣漪。

因此主管行為改變已不是一堂課解決的,而是組織文化的診斷與轉型。這部分和主管的自我覺察能力有關,也仰賴高階主管願意開放自己的視野,培養自己組織系統覺察的能力。

問自己:我們是什麼樣的組織文化?和主管所學指導教練是一致的還是矛盾的?我們可以做什麼以降低矛盾,支持主管的行為改變?

k8凯发天生赢家
insights discovery

insights discovery

insights discovery 來自英國,1993年由創辦人 andi 與 andy lothian 創立,立基於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(carl jung)所提出的人格概念,發展出應用於企業界的測評工具。

insights discovery於世界各地提供服務,在這28年的期間,至少有500位員工、數千個訓練師,且有六百多萬個學員使用過insights discovery測評與服務,並深受其影響。